免费av毛片,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,97国产精品最好的产品,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,神马午夜一区,曰河南少妇对白视频,欧美自拍视频

  時政|經濟|社會|熱圖|專題|節(jié)會|人事變動|地方企業(yè)|文化 •  旅游|
中國在線>專題>2011專題>新聞媒體 “走基層、轉作風、改文風”>中國日報走基層
云南麗江傳習東巴文化 學校教育民間活動并進
2012-07-23 13:42:04 來源: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

打印文章 發(fā)送給好友 分享按鈕

云南麗江傳習東巴文化 學校教育民間活動并進

花音東巴文化傳習隊的隊員正在唱東巴祝酒歌曲(劉雯文 攝)

云南麗江傳習東巴文化 學校教育民間活動并進

傳習班學生表演東巴舞(劉雯文 攝)

云南麗江傳習東巴文化 學校教育民間活動并進

玉龍縣花依鄉(xiāng)花音傳習隊(劉雯文 攝)

云南麗江傳習東巴文化 學校教育民間活動并進

玉水寨東巴傳習學校內老師正在授課(劉雯文 攝)

云南麗江傳習東巴文化 學校教育民間活動并進

傳習班的納西學生(劉雯文 攝)

地處西南邊陲的麗江,是全國唯一擁有三項世界遺產桂冠的地級市,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、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核心區(qū)域、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東巴文獻古籍。東巴文化作為麗江城市名片,在歷史與現代文化的和諧共生中,錘煉為納西族獨有的文化精髓。

2012東巴文化保護傳承考察暨交流研討活動,在東巴文化的發(fā)源地麗江舉行,170多名東巴文化專家學者來到納西文化的各個傳承點,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別開生面的田野調查,通過實地走訪調研,全國的東巴專家感受到了麗江東巴文化保護傳承所體現的多元化,東巴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立體性加強。

黃山完小東巴文化傳習班

黃山完小位于麗江市古城區(qū)束河黃山居委會安樂村,座落于城郊結合部,屬于典型的納西村子。學校始建于六十年代,現已有50年的歷史。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納西學者郭大烈與妻子黃琳娜于1999年在黃山小學創(chuàng)辦了第一個東巴文化傳習班。傳習班開設東巴象形文字課、舞蹈課、東巴唱腔、納西諺語、東巴畫。該校在10多年持之以恒的堅持中,形成了一套東巴文化傳承方面的特色模式和寶貴經驗。

據了解,很多學校開展過類似傳承和發(fā)展東巴文化的工作,但都因未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中斷,而黃山完小東巴文化傳習班開班至今已有13年,已有五屆學生結業(yè),學生人數共計217人,其中已有兩名學生在云南民族學院、大理民族學院繼續(xù)學習民族語言學。

黃山完小在讀的五年級納西族學生和晨露告訴記者,她在該校已經學習了兩年的東巴文字和文化,基本能掌握日常詞匯。該校也有除納西族之外的小學生參與到東巴文化的學習中來。傳習班的學生目前掌握了許多納西拼音、東巴象形文字,會唱納西民歌、會跳東巴舞,東巴文化傳承班已經成為黃山小學特色教育的一張名片,在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。

玉水寨東巴傳承學校

東巴學校已經由2012年7月9日遷至白沙新善村,第一期東巴傳人培訓班已于2010年1月5日開學,學習期限5年。學員8名,從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(xiāng)(3名)、太安鄉(xiāng)(2名)、鳴音鄉(xiāng)(1名)、奉科鄉(xiāng)(1名)及寧蒗縣拉伯鄉(xiāng)(1名)的貧困家庭失學少年中招收,年齡在10—14周歲。接受過3—6年的國民教育,均系東巴世家的孫輩或后裔。

培養(yǎng)目標是把這批人培養(yǎng)成為全面掌握東巴教文化兼?zhèn)錆h語文基礎知識、品學兼優(yōu)的東巴文化傳人。為此,所設的教學科目有:東巴象形文字,東巴經文,東巴教祭祀禮儀,與祭儀相關的音樂、舞蹈、繪畫、雕刻、捏塑、編扎制作等手工藝,納西拼音文及俗語,反映納西族地區(qū)自然地理歷史的本土知識,漢語文,體育,思想品德,勞動等。

教學體制采用前半期以全日制課堂教學為中心,后半期將以祭儀實踐活動為中心。學員待遇除由校方提供免費食宿、作業(yè)紙張、門診醫(yī)療及統(tǒng)一著裝外,每月給予200元補助費、其中50元按月發(fā)放零用、150元待學成后計發(fā),作為對學習本民族文化的獎勵。

太安鄉(xiāng)花音納西文化傳習隊

太安鄉(xiāng)位于玉龍納西自治縣的西南部,花音村作為太安鄉(xiāng)的典型村落,有著納西人深厚的文化底蘊,很多著名的東巴皆出自花音村。

和麗元,土生土長的納西族小伙,他曾是麗江市玉龍縣民族歌舞團的一名舞蹈演員,看到納西東巴文化漸漸消失,尤其是深感家鄉(xiāng)太安縣的東巴民俗文化未得到保護和開發(fā),毅然放棄了演員的工作,回到自家的村子里搶救漸漸消失的東巴民俗歌曲。2009年,在和麗元的領導策劃和積極配合下,傳習會組建成功?,F在這只民間傳習隊伍已經有14名隊員,超過一半的隊員年齡超過50歲,最小隊員的只有6歲半,而最年長的已有81歲。農忙之余,和麗元與傳習隊會員會進行學習排練,自2009年以來,傳習隊以花音村民間音樂為出發(fā)點,整理搜集了一系列瀕臨失傳的納西民歌,許多鄰村的納西族也慕名而來,期望加入到花音傳習隊中。

這里的東巴文化傳承,包括利用農閑進節(jié)對有志傳承東巴文化的村民,組織開展東巴祭祀儀式,通過培訓和實地考察展演,部分學員能獨立主持祭天、祭自然神、祈福等儀式,掌握東巴舞種10來種,并先后受邀到各地展演和宣傳東巴舞。太安鄉(xiāng)的東巴文化傳承點,為充分發(fā)揮社區(qū)優(yōu)勢和民間力量、為麗江鄉(xiāng)村走出一條“東巴文化生態(tài)村”之路提供了很好的范本。

新主東巴文化傳承學校

新主村位于麗江市玉龍縣西北部的魯甸鄉(xiāng),距麗江市區(qū)145公里,是歷史上著名的東巴文化之鄉(xiāng),曾出現過一批具有高深學識的東巴祭司。這次實地考察的新主東巴文化傳承學校,座落在新主村委會紅光村,是一個民間自發(fā)創(chuàng)辦的納西族東巴文化傳承機構,在社會政府部門支持下開展民間東巴文化傳承人的活動。

新主東巴文化傳承學校于2005年建校,學校自建成以來,和桂生、和盛典等東巴祭師在學校開辦了6期培訓班,培養(yǎng)了民間傳承保護骨干24人。2008年春節(jié),學校在該村舉行了已停滯50年的納西傳統(tǒng)民俗祭天儀式,并每年春、秋兩次祭天活動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對魯甸新主的實地考察,讓專家學者們看到,東巴文化之所以在民間生生不息,是因為東巴文化始終扎根于民眾、社區(qū)的土壤之中。

東巴文化的傳承既有民間主體性,又有政府主導性,民間老百姓體現出酷愛本民族的文化,企業(yè)自覺參與文化的保護與傳承,體現了文化自覺性,這是麗江東巴文化發(fā)展的一個亮點。

來源: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(記者 李映青 實習生 劉雯文) 編輯:寧波


新聞熱搜
 
商訊
專題
2015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記者重慶行
>> 詳細

各地新聞
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,聯(lián)合國秘書長潘基文、哈薩克斯坦總統(tǒng)納扎爾巴耶夫以及一些外國專家學者對記者表示,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的重要組成部分,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付出巨大犧牲,作出重大歷史貢獻。>> 詳細
點擊排行
  王毅將出席敘利亞國際支持小組外長會、赴德并訪塞浦路斯
中國外長王毅會見伊拉克外長賈法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