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國日報網站環(huán)球在線:十年前的今天,隨著投機資金開始攻擊泰銖,全球一場大規(guī)模金融危機在曼谷爆發(fā)。對于1997-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采取的措施,以及它為我們帶來的教訓,各方的爭論依然很激烈。
1997至1998年間,韓國和東盟大多數經濟體都出現了連環(huán)的銀行和貨幣危機。這些亞洲“小虎”經濟曾快速增長,但都維持著固定匯率制度,從而鼓勵了外部借貸行為。它們也都經歷了急劇的資產價格膨脹。
這一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,使一些國家付出慘重代價,人均實際產出中,超出10%的財富化為烏有。除韓國之外,危機后的經濟復蘇迅猛而強勁。如今東盟中很多經濟體每年的經濟增長率較1997年之前慢了約2個百分點。
有種解釋認為,上次金融危機只反映出,在危機發(fā)生前,相關國家由資本流入和過多國內流動性所催生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(xù)。顯然這是問題的一部分,但它無法解釋這個金融危機在該地區(qū)引發(fā)的多種結果,比如中國取得了令人驚嘆的經濟增長,而印度尼西亞的經濟則近乎停滯。
另一種可能是,亞洲金融危機沉重打擊了東盟國家,削弱了它們的增長能力。但能夠證明這種后果的學術證據有限,而從許多方面而言,亞洲金融危機改善了東盟國家的經濟。毫無疑問,它促使這些國家加強了銀行監(jiān)管和其它結構改革。
現在看來,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并不是造成東盟國家困境的原因,而是一個非常富有戲劇性的癥狀。上世紀90年代,亞洲“小虎”經濟的出口情況嚴重惡化,導致大規(guī)模經常賬戶赤字,而且易受資本流出的影響。這種局面的部分原因在于東盟國家畸高的聯(lián)系匯率,也在于中國崛起為出口大國,而這個巨大的新競爭對手壓低商品價格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。
這導致亞洲“小虎”經濟模式的轉變。它們放棄向發(fā)達經濟體出口工業(yè)成品,轉而向中國出口大宗商品、零部件和服務(例如旅游)。東盟國家仍能夠快速增長,但其經濟增速目前則受到了限制。在經過下一代人的奮斗,以及中國自身富裕起來之前,任何東盟國家都將難以實現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。10年后的今天,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意義正開始明朗起來。
(來源:FT中文網 譯者:何黎 編輯:信蓮)